7月5号,美国独立日假期后的一天,我公司放假,澍也可以不去上班,
娃的幼儿园竟然还开门,我们一早把他送去,然后回来继续补觉。
快到中午的时候跟公婆说不要做饭了,我们一起出去吃顿好的吧。
开车在路上的时候,婆婆突然来了句,
我们年轻的时候哪会像你们这样,
把孩子丢去幼儿园自己跑出去吃饭。
我说妈妈,今天他们幼儿园本来就上学的啊,
我们的公司本来就放假啊,又不是我们故意不上班不想管他。
那你们既然不上班就该在家陪他啊?婆婆继续说,
把他丢去幼儿园他在那不好好吃饭,多可怜。
我很想怼她,但忍住了,她又补了几句,
大约是算了,我们观念不同,有代沟,说了也不会彼此认同。
事情过去几天了,我还是会时不时想到那天车里的这番对话,
会生气,甚至也会觉得很好笑,她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如果是我们单纯为了自己玩,不顾小孩安危,你指责我们也认了,
可那天的情况完全是情理当中的啊,我不上班就意味着我必须绑着他也不去吗?
于是我问澍,在你小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情况是你妈妈放假了,你没放假,
她还依旧让你去上学吗?还是她就不让你上了因为觉得你去上学是可怜?
(我这么问是因为我知道婆婆是大学英语老师,课并没有很多)
澍想了想说,不记得了,你问这个干嘛?
我把萦绕在我脑海的那天的场景又向他陈述了一遍,
他说,我妈也许不是真觉得孩子去上学就可怜,
而是她没法接受自己放假应该去干自己想干的事,
她觉得哪怕孩子要去正常上学,她也不能放松自己,
出去吃个饭逛个街都是有罪恶感的。
他们那代人都是这样啊,通过压抑自己来换取一些自认为是道德上的宽慰,
可是小孩哪里在乎你是在家哪也没去等他放学,还是出去逛街吃饭了呢?
但他们可能会潜移默化地用自己牺牲出来的“道德高地”进一步要求孩子:
你看,我为了你哪也没去,什么也不敢享受,你就得怎样怎样...
但反观我的父母,也算是“那代人”,我怎么没觉得他们有我公婆这么极端呢?
哪怕从为数不多的让他们帮我们带孩子相处的日子来看,
我和澍都认同让我爸妈来比让他爸妈来要好,
爷爷奶奶实在是太过宠溺,姥姥姥爷倒还算克制。
我又往深处想了想,公婆之所以会这样,可能跟子孙的性别也有关系。
某天跟澍的一个同事的老婆Y聊天,她也反应她公婆宠孙子很夸张,
而且她观察到她老公也是从小举全家之力被宠大的,三代单传的男娃,得捧着!
再看我和她,作为独生女,从小父母就放养,甚至当男孩子培养,
各种能力和自主意识不比男孩子差,因为我们深知柔弱不能换来尊重,
等我们当了妈,自然也就觉得要孩子独立自主锻炼自己比较重要。
”他要是在中国这么被宠着也就罢了,在美国这样啊,以后分分钟就是被bully的料!“
Y忿忿地对我说。
这,是不是也侧面解释了我们这一代为啥这么多“妈宝男”和“女汉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