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忘录

这里是我在blogcn的旧文,从2004年开始写到2015年30岁生日前。

因服务器不稳定和操作繁琐,我把它们全部搬到这里。

作为陪伴了多年的博客,它一度被我来回改名,直到【笑忘录】。

 

意外泉州行之蟳埔风情。

意外的机会,意外的风景,意外的感受。 6月12日,我和系里三个同学有幸跟着摄影老师和他的“老年学生们”去了趟泉州, 在蟳埔、闽台缘博物馆、开元寺三地拍了336张照片,收获颇丰。

我们的摄影老师同时也兼任着厦门老年大学的课, 这次泉州行是他例行地带学生们出来采风实践的活动课程, 我们四个小子辈在意外得知消息后也跟出来凑热闹。

两个大客车载着70多位老人家,他们年龄最大的是我们岁数的四倍,最小的也有我们的三倍多, 他们年轻时大多都是很有作为的人物,而现在仍然个个精神矍铄,谈笑风生, 尤其令我们惊讶的是他们那专业的摄影器材和专业的操作水平,一看就知道是行家。

上午10点过5分,我们的大车停在了一个小渔村前。

这是一个有趣的古渔村。 一年四季,女人们头上每天都戴着精心盘插的鲜花,代表着她们不同的年龄和身份, 风风雨雨,一间间墙体用硬且厚的海蛎壳嵌成的屋子显示着这里的百年风情。

这就是泉州的蟳埔古渔村。 那头上盘花的女人就是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福建三大渔女的美丽的蟳埔女, 那用海蛎壳嵌作墙壁的房屋就是吸引了众多摄影家、民俗家、建筑师的“蚵壳厝”。

其实之前我们一直不知道老师安排我们来这个渔村是拍什么的。 直到车停稳,我们在排队下车时看见窗外闪过一簇耀眼的鲜花头饰, 我和Azure一起叫到:看那女人的头发! 等回过神来,她已经被在我们之前下车的老人们的各式相机镜头所包围。

顺着主干道向村子的深处走去, 当看到蟳埔女在我们镜头下以一种集体的方式乍然出现,那些呛鼻的海鲜味忽然间消失了。 我们也终于明白,这次行程的看点和重点了。

那些头上的鲜花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由各色花儿(主要是一种小菊花和玉兰花)做成的“簪花围”圈在梳着结发髻的头上, 横插一枝牙筷,环形花串一般有两串,色彩绚丽美观, 两耳佩戴金属耳钩,上身穿着天青色大裾衫,下身着黑色或深色汉裤…… 这让我们有瞬间的眩惑,觉得不是置身于一个沿海发达城市的郊区, 而是穿梭在古代的某一个电影场景中。

与其他古村不一样的是,大多数蟳埔女面对我们的镜头,还是比较配合的,尽力表现地自然又生活气。 不过还是有不少人不习惯于我们这一惊一乍的神情,也怪我们的部队太庞大,器械太专业, 所以她们很矜持也很有技巧地躲避着我们的相机……

两个蟳埔女在挑螃蟹,一个是买主,一个是卖主,聚精会神的样子很有趣。 而且,螃蟹真的好大个儿呢!

以下资料是在天涯社区上搜到的,算是补充吧:

关于蟳埔女的特有服饰,我们在村里老人那儿得到的答案版本有好几个, 其中一种是:这种服饰是宋朝杨八姐服饰的遗风。 据当地人称,当年杨家将入闽作战,杨八姐经过这里时,教会了当地人的穿衣打扮。 但这种说法,有着很强的故事传奇色彩,已有一些专家提出质疑; 另一种说法是,蟳埔女的簪花围是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风俗。 蟳埔村老人协会的黄荣辉说,有专家考证,宋末元初时, 曾有阿拉伯人隐居在离蟳埔村不远的云麓村,并从阿拉伯引种了多种鲜花。 而事实上,如今蟳埔妇女簪花围所用的鲜花,主要还是来源于云麓村。

黄荣辉称,在古代,蟳埔是距泉州城外十余里的一个村,男人们白天去讨海,而女人则肩挑入城卖渔产。 为行动方便,她们上身穿着大裾衫,下身着宽大汉裤,脚穿着自家用稻草编织的草鞋, 肩挑成百斤的新鲜海产品,天还未亮就得走十余里路程,到泉州城边的外沟壕边, 得停下来梳妆打扮一番,把头上的鲜花戴好,再换双好鞋,才入城摆摊设点叫卖。 “可以想像,蟳埔女当年在早市上的那道袭人花香的情景。”

除了蟳埔女这动态的风景外,就属被称为“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蚵壳厝”了。 这个名字是我从网上搜到的,是学名,我想在闽南,大家经常说的海蛎应该就是它了吧。

“蚵壳厝”,顾名思义,是由蚵壳筑成的房子。 蚵是一种海生贝类,其壳非常厚,其质坚硬无比。 据专家考证,筑房子的这种蚵并非泉州原产,其蚵种原产于非洲东海岸。 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延伸后,这里成为番船商舶聚集之地。 泉州乃至东海远航船队从古刺桐港放洋,经南海群岛、印度洋、波斯湾、北非、地中海沿岸贸易。 返航时往往载货量较少,为使船舶返航行驶安全平稳,泉州先民—— 船工们便把在非洲等地当地人废弃的大型蚵壳装仓压重, 以消除船舶轻载不安全的隐患,而抵达泉州湾后便把蚵壳丢弃在晋江沿海岸上。 据近年专家考证,蟳埔海滩地表下积存大量见证“海丝之路”运回的蚵壳。 而作为当时免费的建筑材料,蚵壳就成为蟳埔先人建房的首选。

走进蟳埔古渔村,穿行于弯弯曲曲的古老巷道,宛若步入迷宫, 巷道里独具特色的“蚵壳厝”,使人们明显地感受到古渔村的余韵。 “蚵壳厝”的整座建筑体现是,白色蚵壳墙体,下配花岗石墙基, 上下红砖砌方框、窗框、体现红白相间,鲜艳夺目。 炎夏季节既起隔热作用,寒冬季节又起保暖作用。 该沿海一带带有盐分的海风大而潮湿,红砖易受腐蚀、层层剥落而渗水,而蚵壳墙体则不易腐蚀渗水。

古厝的布局一般由下厅、天井、中堂、后厅构成, 整体建筑艺术结构美观、色彩鲜明布局合理,具有浓厚民俗气息。 如今,蟳浦村保存完好的蚵壳厝尚有几十座,而许多人还住在这些“蚵壳厝”内。

有意思的是,一些蟳埔人富裕后,改建旧房时, 还特意把那些蚵壳重新筑起来,成为其中的一道墙,成为他们缅怀祖先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