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Navy]不久前看了《疯狂的石头》这部最近很叫好的片子,笑得肺抽筋,有那么点小感想也随之烟消云散了,没能及时写下点什么, 就摘些豆瓣上豆友们的评论,经典共享吧。
豆友井中月: 刘德华说,看《疯狂的石头》的惊喜就像是爸妈安排的相亲,去了后发现全智贤坐在那里。
随着那个可乐罐子从天而降,一块疯狂的石头开始了它戏剧性的旅程。 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牵扯其中,几忠诚的保安,仨贪财的小贼, 俩黑心的老板和一个倒霉的江洋大盗轮番上阵, 笑得观众从头到尾无法稳稳当当地坐在座位里。
从今天往前推30-50年,我不知道那个时代的老百姓是否真的在现实生活中 如行尸走肉般看不到真善美但却突然有一天在电影院里 如醍醐灌顶般被真理和正义击中从而一下子找到了人生的真谛! 是否从此中国的导演们就一直以拯救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于水火为己任, 走上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向全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传道授业解惑的漫漫征途?
导演们,要是都能象《疯狂的石头》一样,让老百姓开怀的笑一笑,就伟大了。 不要怕老百姓笑过了之后会忘了你。越怕,越忘。 那些用心良苦地希望老百姓通过一个片子记住他的导演们都已经被老百姓抛弃了, 而那些老老实实的逗老百姓开心的导演们则永远留在百姓的心中, 比如《天下无贼》前的冯小刚,可惜,借用一个网友的评论, “冯小刚已经走上另一条大片之路,不和我们玩了。”
豆友眉间尺: 在谈论宁浩的影片《疯狂的石头》之前必须要提到一个人,就是麦当娜的导演老公盖里奇, 这位曾经当过电影院放映员的独立影人因为电影处女作《两杆老烟枪》而名声大噪的, 他的这部cult经典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受到追捧, 在影片中盖里奇似乎独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 随后他的第二部同风格作品《偷骗拐抢》也大获成功, 以简单的纯娱乐性吸引了无数的年轻观众。 然而在几年以后,他却急转直下,先是玩砸了影片《踩过界》, 随后重回老路推出黑帮电影《左轮手枪》依旧是劣评如潮。 盖里奇的失败很大程度是由于他开始在乎自己作品的思考性, 当他将哲思引入到原本结构复杂的影片中, 让原本好玩的电影开始变得生涩难懂,从而丧失了他原先作品的简单和纯粹。 如果说盖里奇在丢失自己原先赖以成功的东西, 中国的年轻导演宁浩却把盖里奇丢失的东西重新捡了起来, 将其改头换面溶入到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正所谓洋为中用,而且用得极其服贴。 影片《疯狂的石头》的故事被导演宁浩放置在了山城重庆, 结合了大量本土的重庆方言俚语,令整部电影不但充满了乡土味,而且妙趣横生。 将一些耳熟能详的音乐略加处理作为背景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影片在快速的剪切和场景转换中更是挥发出极具创意的快感。 影片人物角色的设置相当众多,彼此关系相互交织。 他们往往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环环相扣,令情节总是在不可思议地发生变化, 令观众能长时间将注意力放在影片,并且伴以不停地大笑。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纯粹的娱乐商业电影, 它并没有想表达什么过于深刻的主题,仅仅是为了单纯的娱乐观众。 相比之下,中国电影长久以来相当缺乏趣味性,电影人大都固步自封, 多数认定艺术品质才是影片的唯一标准,而大大忽视了电影的产业特性。 多年来中国电影只有一个冯小刚能够适时推出合乎观众口味的电影,用低成本换回大收益, 事实证明中国已经不缺少能够拍摄高水准艺术片的人才, 而恰恰缺少的是能把握市场脉络拍出成功商业电影的人才。 不要以为商业片比文艺片好拍,拍一部垃圾商业片自然很容易, 但要拍出一部能让观众喜欢的商业片决非这么简单。
豆友云飞扬: 小成本电影也可以有美好的“钱程”,但必须得有两个关键前提。 一是质量水准经得起评论考验,二是充分而得体的商业运作。 近几年,独立电影、文艺片和实验电影等不同层面的小成本电影日益同构化,遭遇市场困局。 小成本电影首先要抓住那些相对专业的影迷。 对于他们来说,影片的想象力和创意显得更加重要。 同时,小成本电影还必须首先照顾观众的感官, 成本本来就低,再搞晦涩的手段,绝对是存心拒人于千里之外。 《疯狂的石头》好就好在有创意,但不板着脸,苦大仇深,或者格涩无味, 宁浩是用尽创意去拍一部搞笑的商业片。
《疯狂的石头》在公映之前,就在制造口碑上做足了工作。 通过上海电影节上的宣传活动和影评人放映专场,先行在影评人和媒体中进行了预热。 紧接着推出在五城市做的免费放映,最直接地创造了口碑,提高了影片人气。 在影片正式公映之前两周,已经持续不断地传出了一波波好评。 在记者招待会和影迷见面会上, 宁浩和演员郭涛等人特别注重就细节和观众做深刻而幽默的沟通。 在照顾传统媒体的同时,更充分利用电影论坛及博客等形式进行宣传, 这已经成为那些相对专业的影迷获取电影信息的重要途径。 公映之前首先吸引了这部分人,造成了“一传十,十传百”的口耳相传效果。 最近有不少朋友在MSN签名上大做文章推荐《疯狂的石头》, 显然这部电影真正勾住了影迷的心。好口碑对小成本电影非常重要, 和大片的泥沙俱下不辨东西的黄河泛滥式的炒作不同,后者在乎更高的曝光率。
电影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不要羞于宣传,但是宣传要有诚意做保障。 因此迫切要求内地导演们,尤其是小成本制作的主创们,在一开始就要眼光长远, 态度诚恳,不要以为走影展路线能够救国产电影,观众才是第一位的,他们是具体的一个个人, 他们不喜欢悬空的符号,类型片和中国特色的作品,才是电影饕餮们的最爱。
[/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