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Brown]我本想为自己浪费了一个晚上什么也没干而自责一下。7点到8点,整理衣柜。 8点到9点,洗衣服。 9点到10点,在网上晃悠。 打算10点半以后就洗洗睡了吧。
忽然想起来我们亲爱的摄影老师说过他在新浪有blog, 于是就小去搜索了一下,找到了。 里面的图片不算多,文字更是少得可怜。 那一大串气派的头衔也是我之前就知道的。 只是,很让我有震动和惭愧的是一个他的学生对他的评论。 写得非常动情,也让我后悔上学期没有认真听他的课。 不过,这学期的新闻摄影,还可以补救。 这么好的师资,浪费了多可惜...
以下是转载那位学生的评论。
李世雄是我大学里的摄影老师。 是我摄影的启蒙教育者。他出生在摄影世家,据说当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厦门唯一一个有资格拍邓小平新闻照片的人就是...他爸爸。 此人颇有些摄影上的才气和天分,这个不是我的评论,是摄影界一些前辈这么讲。 象他早年出道的照片:“沉重的开启”、“天作之合”之类的, 那时候的摄影记者评论其为:有超前意识。当年是他弟弟先跟着他爸爸学的摄影, 他弟弟也是个小有名气的摄影家:李世平。后来他不知道哪天忽然想学摄影了, 几幅作品出来,风头就已经超过了他弟弟。后来开始在厦门大学新闻系教摄影, 同时开了两家摄影店,还挂着福建省摄影家协会XX主席的名头。
典型的厦门人对人对事都是不温不火,不象典型的北京人或者东北人,喜怒哀乐形之于色。 他们说话都是不紧不慢,对人也都是不近不远,你看不出他高兴也看不出他生气。 所以这个人能成为摄影家我一直觉得非常奇怪,我心目中的艺术家都是那种,梵高式的, 有独特的个性,有执着的精神,爱会爱的发狂,恨会恨的彻底。
大家那时候最喜欢的课是“摄影欣赏课”,一节课,在大教室里头, 象看电影一样看无数个摄影作品的幻灯,听着李老师的评论和讲解,爽啊。 我记的我是大一开始听他的课,因为大三才正式有摄影课,所以是一个师姐带我进去听的课。 他的评论几乎不带什么感情色彩,声音也没有抑扬顿挫, 但是他的语言内容还是经常惹得大家唏嘘或者大笑。 他的评论通常是这样的:这幅作品采用的是黑白对比的手法, 没有中间的灰度层,所以体现了反差很大的主题。 同时题材有涉及了生命的一些含义,后来我有个朋友由此幅作品引申, 写了一篇关于哲学的文章,获了个什么大奖品。。。 大家敬佩地惊叹:“ 哦?......”他补充到:“ 当然,是在我的启示下......” 大家于是大笑起来。
然后我开始跟着那位带我进课堂的师姐进暗房,那时候真是疯狂, 有的时候一周熬两个通宵,做一堆片子,好的,坏的。把各种暗房中能试的技巧都试了个够。 每次用系里的暗房,要和摄影老师申请,同时用完了要打扫干净,把钥匙再还给李世雄。 那个时候最遗憾的一点是没有找老师评片子,都是找艺术系的学生评的。其实我也担心, 万一让他知道了我不是大三的学生,回头该不让我暗房了。
到了大三了,可以正大光明地上他的课,理直气壮地用暗房的时候,他已经很熟悉我了。 有一天他问我说,喂,我怎么总在我的课上看见你啊,你是不是留级了啊。我特别不好意思, 说,我,我没留级。他面无表情地说:“哦,我明白了,原来你是......”
那年去了四川拍回来一堆片子,上摄影课给他评片子的时候, 他说:“你去的时候光线真好,也没有下雨、也没有阴天。” 看了一些,说了说构图,放大、曝光时间等方面的问题。那年刚买了三个滤色镜, 试着拍了一些特殊效果的,他看了那几张之后,没有直接批评我用色的问题, 他说:“你真是个好色之徒啊!”大五是他把我推荐到中国青年报的摄影部去实习的。 我很感激他。实习半年,回到学校以后我越发地感觉到想在摄影事业上发展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于是越发地敬佩他,开始研究他的个人摄影史, 以及在学校图书馆和系图书馆搜集关于他的摄影作品和理论文章。 于是越发地敬佩他,敬佩的有点过头了......
我大五的毕业论文是用英文写的“中外新闻摄影的比较”。 是我五年的心血。我很感谢这位老师,他送了我一堆英文资料, 一堆摄影资料做写论文时的参考。虽然他对我这个摄影爱好者没有给予更多的关照, 但是他在我心理的位置要比在其他同学要高很多。 直到回北京工作后,我还一直关心着他的消息, 听说他获得了福建省艺术家协会“德艺双馨艺术家”的称号,忠心地为他祝福。
[/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