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18过去了】

这个年底的假休得颇多,从12月20号开始就歇了,

订了个巴哈马游轮从奥兰多出发,玩到圣诞当天回来。

平安夜那天刷了下工作邮箱,看到移民律师发来的祝贺邮件,绿卡已经寄出。

呼!这才是2018年的完美结局嘛!我对澍说,

你要感谢我,你看你在美国待了11年,

最后绿卡还是比你学历低、来美才三年多的老婆给办的。

他呵呵地笑着恭维我,可不是嘛,老婆最牛了!

还要怎么总结2018呢?

纠结过,反思过,各种试错,

表面上好像有变化,但内心依旧不是很有安全感。

抱怨也是没有用的,因为深知这就是自己的惰性。

怀疑人生的阶段反反复复,渐渐觉得麻木还是不去想比较好,

关注眼下的情绪就够了,麻烦都是想太多带来的。

我不常立志,更立不了长志,

2019年,期待还是有,就像日子还是得一直过一样。

最后,感谢澍这一年来的包容和支持,还有尽职尽责的奶爸任务。

我觉得我很幸运,不知道会否一直这么幸运。

【未读的经典】

忘了是怎样的动机,大概就是今年年初的时候,我缠着澍跟我一起从头看《老友记》。

这么经典的剧你都没看过?澍问,我都看了不下三遍啊!

好吧,你年纪比较大,我那会流行看美剧的时候,是《老爸老妈浪漫史》好吧!我怼过。

我当然知道《老友记》经典,05年去北京上新东方时老师们就大肆安利,

街边还有直接兜售盗版光盘的,情节简单好笑,台词易懂易上口,实为学英语的上好材料,

可我就是没碰过啊,连演员,梗概都没心去了解。

曾有人问我当初不选总部山景城却要来纽约,是不是都市美剧看多了,

我笑着说真的没有,《欲望都市》、《老友记》这两部经典我都没怎么看过,没什么纽约执念。

而如今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我也机缘巧合搬到了这个城市附近,

浸淫在同事hangout群里和公司meme里常常贴出的老友记gif图,

甚至公司附近就是西村,那些当年剧中很多外景取景的地方,

我想我是该抽时间看看了。

每晚睡前来一两集,就那么吭哧吭哧地,看到了第七季。

都20多年前的剧了,除却一开始需要适应一下人物的服饰打扮(有些土,但还可以接受),

几集以后就跟着故事上了道,吃吃地笑着,不去管别的了。

嘲笑Russ太傻太直,Rachel爱慕虚荣,感叹Joey白痴花心,Phoebe神经疯癫,

唯一喜欢的是聪明有趣的钱德勒,可惜配对给了control freak莫妮卡。

也怀疑这帮人天天吃喝玩乐加偶尔作死哪里来的经济来源,

替他们操心年纪渐长却心眼和阅历依旧停留在20来岁,

回头想想也多半是自己的嫉妒,毕竟活在他们在剧中的年龄时的我,是何等的焦虑。

上周金庸的去世,又掀起了一轮经典回顾的高潮,

我直言未曾读过一本金大侠的著作,又给了一次澍来嘲弄我的机会:

你这个文科生竟然没看过金庸的书?你的青春都喂了狗吗?

哈哈,是啊,都喂了狗了吗? 我那会儿关心的可能是韩寒郭敬明,亦舒安妮宝贝吧!

外婆曾经满书柜的梁羽生、古龙,我也只字未翻,

而是跟她守在电视前断断续续地看改编的金庸的剧。

澍大概是不能忍受我和他如此地不在一个精神层面上,

当晚就搜了2017版的射雕,邀我一起看。

可是,连看了几集,就被我的一通质问给惹恼了,

为什么江南七怪正好在蒙古找到郭靖?

为什么包惜弱一心念着杨铁心可生了儿子18年来都没告诉过他真相?

为什么马钰要去教郭靖内功?他不知道他的同门丘处机在教杨康而杨康之后要跟郭靖比武的吗?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不合理啊?逻辑硬伤啊!

澍一甩手站起来走人了:我不跟你看了,你好烦人啊!

我说我都不质疑那些玄乎的内功啊,动不动就天上飞啊的技巧了,

可这些逻辑问题,还有主角光环,也太过分了吧!

好吧,我想这是因为电视剧改编的问题,让细节暴露得更明显了,

我承认我不是很有动力去啃原书,所以也不想妄下结论去挑战大众眼中的武侠泰斗。

我绝对赞同金大侠构建的这些基于历史又带幻想的世界的确很迷人,

给现实中无法实现抱负的人们很多寄托的空间去遐想。

这是我最佩服的地方,包括哈利波特,指环王这类虚构类型题材(同样也都没看过原书)。

我是完全写不出脱离我现实生活的东西的,仅把故事编圆对我来说就非常有难度,

这么复杂的人物关系,我这个读书或观影的人都需要一时半会来梳理,

何况编故事的人,那肯定是下了很大功夫去安排的。

但经典终归是经典,上有阳春白雪的诺贝尔文学奖等学术殿堂的评分,

下有各个阶层只要能识字就能读懂并追捧的流行文学,我都愿意承认它们是经典。

只是我错过了在当时的年纪和影视技术条件低下的时代去欣赏它们的心境,

如今浮躁又更多要求细节和逻辑的标准,就不苛求了。

我想我还是会把它们看完的,在33岁生日钟敲响之际,就当是给自己的青春补课了吧。

【多年的虚荣又被满足】

小学四年级的十一国庆节,学校搞了个隆重的升旗仪式,

我被选为那天站在红旗下演讲的代表,为此我改了N遍演讲稿,

确保主题足够积极向上,凸显自己(和代表的学生们)是诚挚地热爱着祖国。

但就在大庆降至时,家里突然决定要在那段时间出去探亲访友+旅游,

外婆,妈爸,好像还有我表弟,都要去。

我死活不愿放弃这个表现的机会(是的,我小时候可爱现了),

想想我花了多少时间在这上面啊!旅游什么时候不能去,

我这机会可是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所以硬是扛着不去,还导致一个大人必须留下来陪我,

最后心满意足地完成了我那“国旗下的虚荣”。


小学五年级暑假,正值香港回归祖国,

我在校合唱队排练了一个学期,

要去参加市里的庆回归合唱大汇演。

就在离正式表演还不到十天的一次现场彩排中意外摔伤,

导致直接住院缝针,我哭着求爸爸要继续回去唱,

拗不过我的爸妈最后允许我带着没拆的线去参加汇演。

我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白白付出了一学期的努力而没回报?

不是我敬业!是我真的很爱表现啊!


开场前

开场前

Flash forward到二十年后的今天,我又蹬上了久违的舞台。

谷歌纽约办公室的阿卡贝拉人声合唱团,我作为一名女高,妥妥参与了一把。

而就在要演出的前一天,也就是昨晚,我华丽丽地发烧了,

而且持续咳嗽了好几天也没有好转的迹象。

我不知道是改怪自己体质差还是娃日托的病毒太强大,

这最近一个月我的病就没怎么好过,现在直接严重到我是否能上场!

于是昨晚,在搞完小鬼的一系列睡眠仪式后,

我吃了退烧药、止咳糖浆、褪黑素、维生素,

九点不到就上床了!咳到快十点终于睡着。


可能还是童年那份爱表现的心在自我暗示:

必须快点好、必须快点好!明天要上场,明天一定能上场!

于是早晨起来,烧退了,嗓子也好些了,目标达成!

整个团这次上场的就15个人,女高只有4个,我要是对口型充数也不是不可以,

但少了一个人声音明显会弱很多,再说咱也不能做这个假啊!

最后全场下来,我真的快不能说话了,

面对来恭喜我的同事,我几乎是挤着嗓子在感谢。

可是我的心情是激动的啊!感受依旧是美好的啊!

科技公司的文艺节目就是这样的着装

科技公司的文艺节目就是这样的着装

阿卡贝拉的美妙就在于不同声部之间的和弦,

阿卡贝拉的难度也在与不同声部之间的和弦,

像我这种乐理知识不好,多半都是在凭感觉唱的人来说,

在排练的最初是真的很容易被旁边别的声部带偏。

尤其是在setional女高单独排练时,

那些重复的dum dum dum, din din din, whoa whoa whoa,

在没有solo带领的主旋律里,完全找不到方向和节奏啊。

直到有一天大家在一起从头到尾合了一次,

呼,我们都长出了一口气!It's not bad!


挺好,算是重拾了童年的爱好,还让我觉得跟谷歌纽约有了更多的bondings.

当然还亲身实践了些真理:

万事开头难,耐心点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


PS,还需要感谢澍的支持,在这三个月的几乎每个周二下午,

他都是独自接娃,做饭,喂饭,有时甚至洗澡哄睡。

我唱歌得开心,满足了虚荣心,却对他有愧。

【偶尔自我膨胀一下】

上周六被邀请去参加了一场Woman In Analytics活动,作为四个Panelists之一,
讲讲广告行业,讲讲趋势,讲讲个人职场发展,讲讲女性工作生活平衡,全程用英文。
现场来了将近70个人,大部分是学生和刚工作的新鲜人,
结束后被团团围住,一堆人过来扫码加微信连带问各种问题。
我之前答应澍4点半就能完,结果拖到了快六点才走,
以至于他在外面带着儿子等得不耐烦去逛商场了,见到我时都很生气了。
DSC_2843.JPG
哎呀,理解一下你老婆嘛,难得有机会被这么多人追捧和需要,我撒娇道,
我这也是在给自己networking嘛!
我还在活动上表扬你了,人家问我怎么平衡工作和生活的,
我说来自伴侣的支持很重要啊,比我家老公就主动承担了很多育儿任务,
以至于儿子都跟他亲不跟我亲!
澍撇撇嘴:别给我戴高帽子,我宁愿他跟你亲!

不得不说这种被人追捧和仰视的感觉是挺好,
但我也很怕这样令自己膨胀,毕竟你也就只比人家多走了几年路,
换个同样资历的也能总结出一大把经验。
而且我更深刻的知道,自己在Google温室里待久了,
比起agency这些熟练掌握各种平台、天天跟客户直面厮杀的经验,
我肯定是弱爆了,所以我也愿意出来认识认识人,给自己提个醒。

但真下不了决心走出Google的温室,
不然我哪有时间在星期二下午4点抱着笔记本到14楼阳台写博客的机会呢?

【我选择了Google Pay】

最近这一个月感觉魔幻现实主义了一些,
半年来各种试错、担忧没人要、快被淘汰的自己突然变得抢手了,
从没得选到选择太多,留给我回神的时间未免也太短了。

这还要从马上要入职的这个职位说起。

gUP这个大组织最近两年在搞一个叫Project Chameleon的项目,
大意是提供一个内部的岗位轮换平台,
在同样的job ladder下,每6-18个月可以选择不同的产品去轮岗。
这个项目最近还被哈佛商学院拿去当了study case, 有兴趣的可以在这里看详细解析。
我申请的就是这么个变色龙的职位,当初面试我的人也并非是最终的hiring manager,
通过面试后会由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去跟所有需要我这个job ladder的组去沟通, 
然后跟我约1对1的会面,双方互相pitch, 就像工程师入职时的team matching一样,
最后由我自己决定到底要去哪个组。

于是这几周里,我被先后约见了四个组的老板,
有G Suite Google Sheet, 有Data Intelligence, 有GPI, 还有Google Pay。
内部搜索到gUP的组织架构图,开始挨个组去翻有没有我认识的人,
真让我抓到了几个,甚至还有远在新加坡的一个manager,他曾与我在上海办公室坐得不远。
大家都非常nice地给我建议,聊来聊去,
发现终端用户,也就是consumer products的工作内容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玩,
跟partners打交道的可能还是比较对我胃口。
最后在GPI和Google Pay中徘徊了几天,我又二次跟两位老板深聊,
期间GPI的老板两次发邮件“关切”我的决定,我还是艰难选择了Google Pay。

做这个选择可能还是出于对以后能回国发展有意向吧,移动支付嘛!
虽然深知美国在这点上“落后国内一百年”,也出于好奇,想看看到底怎么个落后法。
我将会负责Google Pay in-store tap & pay 这部分的运营,
工作职责会包括跟第三方商户做测试、监测各种bugs、管理vendors,
还会跟商务策略部门,Google Pay growth marketing部门打交道。
这对我来说将是一门新的学习领域,希望这个选择如我所愿。
(如果不那么如愿也没关系,18个月后还有机会再选择嘛!)

【Pivot】

昨天快下班时,邮箱里跳出一封内部recruiter给我的update:
I have a good news! We've completed interviews and
the team has selected you as a finalist for the role.
再抬眼看一下日历,离我去年产假休完回来上班已经整整一年零12天了。

这一年可以算是我在谷歌过得最辛苦的一年,
组里接了个新项目,开始往技术上加深难度了,并且也不是我的兴趣所在;
旧的产品在改变,从前的合作人也换了,我产假期间组里其他人接手后自己被边缘化得厉害。
我开始想要突破自己转个行,从没头苍蝇到处撞,到展开人脉网络到处咨询,
再到充分认识自己、发掘自己,最后拿到这个职位确认时,我已然不算惊喜。

去年年底到今年Q1在DRX销售岗位轮岗时我还天真的抱着我定能转岗的幻想,
因此我对这个轮岗的期待很大,且那个部门也是偏Partnership而非直接销售,
据说人员都比较资深,出路也多数是更高级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职位。
我觉得我挺努力、挺积极,其实并没真正看懂游戏规则。
有朋友旁敲侧击地提醒我观察下销售们的种族,是不是白人居多?
我说是,但确实也有亚裔,西裔,非裔呀!
没错,可那些少数族裔再怎么说也是在美国长大的,至少语言和文化是native,
而你该有的优势放在这里完全是劣势!
的确,至少在我轮岗之前,我是不知道CNN的母公司是Turner,
华纳兄弟旗下控股了TMZ这个娱乐八卦网站,
还有Drama Fever这个专播韩剧日剧和华语浪漫爱情剧的给美国人看的网站。
这种对industry insights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
在此之上再构建高一级的relationship就要求更强soft skills,
而我那时,连我们的DRX广告产品都不熟悉,现学现卖是真的吃力。

再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还执念着自己可以做好销售,你们怎么就是不给我机会。
我做不了大客户,中小客户总应该行吧?
这也是我与一位career guru咨询后他对我的建议,
然而,我们内部的两大中小客户销售群,一个在纽约只有零星几个员工,
另一个连简历关都没过就pass了,跟hiring manager约聊天也不带回复的。

七月份最后两周整个GBO搞了一系列的career week talks,
请来各个business unit的大佬们介绍自己的team和成功转岗案例,还有跟VP的coffee chat.
我参加了几场,也直面地问了些问题,怎么说呢,他们嘴上说的欢迎各种diverse背景,
但其实私下有自己的偏好,都是些无法拿上台面的东西,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从三月到八月,几乎半年的时间,我一度因为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定位而苦恼,
有次晚上睡前跟澍聊着聊着竟哭出了声,
我很久没有这么怀疑过自己了,以至于都忘了原来突破是这么困难的。
澍说,你想想,要是三年前你跟现在一样的状态,
找不到一个可以接收你调来美国的职位,咱们俩多半就会因此分手了。
所以你要珍惜已经拥有的,好好剖析你自己,你所谓的那些销售职位真的是你擅长的吗?
真的对你以后的职业生涯很有帮助吗?有什么曲线救国的路子可以同样达到那个效果吗?

我也反复问自己,期间还买了Pivot这本书,参加了作者来谷歌的现场演讲。
作者Jenny曾在谷歌任职培训师,后来出去创业做职业咨询,
她从更多元的角度举例分析被咨询人擅长的领域、兴趣爱好、理想状态,
归纳成一种系统性的转型方法论:不断发掘自身优势,不断创造差异性,不断寻找新机会。

在gTech久了,离市场真的越来越远,我可能并不是我想象中那么容易能做好销售的
更何况没有team愿意冒风险去给你试错。
我还是在自己现有的经验和优势上去发掘吧。

但这个的突破想法拖了太久都没有实现,人就懈怠了,我渐渐放慢了寻找的脚步,
倒是重新试图让自己喜欢现在的工作,去钻研并分享一些组里没人关注的点,
期间还跟纽约的一个MarTech组织碰撞出了火花,开始帮他们写文章,做课程。

内部职位还是刷着,但不再盲目申请了,心态也趋于平稳。
直到我看见这个可能是跟我目前状态最匹配的空缺,
我才又重拾信心,重整旗鼓,事后还请正在休假的老板帮我写了endorsement发给面试官。

当我今天告诉我老板我通过他们的面试的时候,我归功于这个好的timing。
是的,只有我知道自己的心路历程,所谓的timing,不过都是那些绕弯了路学来的教训。

此时此刻,我只想给自己放个假,好好睡一觉,没有梦,醒来是神清气爽的一天。

【三口之家的生活】

这周三早上送别公公婆婆,正是开启我们俩单独带娃的生活。

毋庸置疑,没有什么懒觉可以睡了,一切跟着娃的节奏来。
周四周五早上起来给他一罐奶,一把Cheerios, 
八点半前送去daycare后我们接着去上班,直到下午五点半去接他,还算应付得来。
周末才是真正考验我们耐力与毅力的时候。

昨天,也就是周六,他比平时醒得还早,6点多,他就叽叽呱呱地说起话来。
换衣服,换尿布,喝奶,吃早餐,一系列都忙完一看表才7点半不到...
带他去院子里遛,马路上遛,前后两遍,
澍在家里兴头大发地卤牛肉,准备午饭,
天气放晴,我们决定吃完午饭带他去海边,午觉就在车上睡。

一切还算如愿,他在车上真的乖乖地睡到目的地Sandy Hook。
烈日当头的正午,我们分两批把沙滩帐篷、沙滩椅、阳伞,
还有推车上的他,深一步浅一步地从停车场拖去海滩,支起摊子。
他可倒好,头一个小时死活粘着澍不肯下来,沙子和海水都不敢碰。
我们回到帐篷里,澍累得生无可恋地趟下睡了,他开始来劲了。
我本来也想眯一会儿,但无奈得盯梢,强忍着困诱骗他再次下海,
这一次,他买我的账了,跟我光着脚走过滚烫的沙滩,
站在一波波浪花冲上来的地方,傻笑。
后来澍也醒了,找到我们,这小子胆子更大,
在澍的保护下走得更深,要去拍海浪。

最后当然是浑身湿透啦!收拾完残局再开车回家也都6点了。
我们俩人煮了一大碗螺蛳粉下肚,娃也意外地吃了不少炒饭,
等把他洗完澡哄睡,我俩的电也基本都空格了...

今天,周日,我们之前跟朋友约好了带娃去物园,总共四家人。
上午十点,大家胜利会师,两个男娃两个女娃,都相差不到一岁。
排队坐了小火车,看完海狮和鳐鱼就到饭点了。
12个人霸占了餐厅的一长排桌子,四个娃吃饭各显神通,
我家施哒哒表现还行,汉堡肉饼和炸鸡翅都没少吃,
其他孩子也都不错,没有出现控制不住的场面。

之后顶着烈日去看非洲动物区,狮子、长颈鹿、鸵鸟、羚羊,
企鹅馆出来以后就明显感觉到小家伙们蔫了,
有的哄着哄着就睡了,有的兴奋过头在闹,施哒哒属于后者。
家长们开始不淡定了,娃睡着的就悠闲地推着走去看别的动物了,
娃在闹的,就想方设法让他安静让他睡,施哒哒属于后者。
于是四个家庭就走散了,等我再看微信群的时候,有两家说他们提前撤了...

那我们也撤吧!澍说,兴许上了车他还能睡会儿。
娃不肯坐婴儿车,蔫蔫地趴在澍的肩头,澍已经浑身湿透了。
好吧,我来给剩下那家发个微信,我们也走吧。
走回停车场,发现小家伙已经在他爸肩上睡着了。
咋办?要不咱再回去?反正咱是年票,可以随便进出的。我问澍。
先把他放在推车上看看他醒不,澍提议。
他没醒,撅了噘嘴巴继续在推车上睡。于是我发微信。
一分钟后,刚才那家没走的,也说他们在回家的车上了。
呵,好一场动物园的Play date,最后都以娃参差不齐的午睡时间莫名结束。

我们选择没有走,但也没再回动物园,而是去了旁边一个湖。
湖畔的步道有大树,我们撑开野餐垫,找了处阴凉地坐下,
娃就在推车里沉沉地睡,离我们的野餐垫一脚之隔。
湖上有浮萍,浮萍上有野鸭,湖心有喷泉,再远处的碧绿的山和白云相间的蓝天。

我跟澍就那么坐着,各自看手机,或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不时有从步道散步和跑步的人经过,偶尔打个招呼,看一眼推车里睡的娃,
Is he sleeping? He is so cute,来往的人们说,我笑着说谢谢。

他睡了将近两个小时,我们就这样放空了两个小时,没有困,也不觉得累。
澍说,这才是我们三口之家的生活。
嗯,我同意,有辛苦,但是也自由。

【上大学前的那个暑假】

这个独立日的假期,我们招待了澍的外甥,一个即将奔赴大学旅程的18岁少年。
男孩叫Vic,五六岁时随父母(也就是澍的堂姐一家)移民加拿大,一直定居大多伦多地区。
Vic出国前已经上过学前班和一些小学课程,所以他的中文功底不差,除了写不太行,听说读都不错。
他已经拿到了滑铁卢大学数学和商科的conditional offer,只要接下来出分不太差就可录取。

这不是我第一次见他,前几次见他都跟她父母长辈们在一起,印象就是很腼腆,话少。
这次他自己独自飞来,我以为没有长辈在他会更放得开一些,但他的确就是腼腆。
我身边没有跟他差不多同龄的孩子,总觉得现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肯定比我们当时活络,
尤其他这种从小在加拿大长大的,不应该更西化更开放才是吗?
事实是他这次来纽约,是澍主动邀请的,澍还安排带他去参观朋友的公司,
当问他自己有什么想玩的想吃的想看的,他竟然一个都提不出来!

我真的有点震惊,要知道我当年上大学前那个暑假如果有亲戚邀请我去大城市玩,
别说纽约了,就是个北京上海,我也得激动兴奋地睡不着自己赶紧查攻略把想去的都罗列好。
而时光退回到2004年,属于我的那个暑假,我也没闲着,
主动跟父母说要和同学去云南毕业旅行,很短时间内撺掇了两个同学,报了个旅行团就出发了。

那时没有职业教育概念,模糊觉得新闻传播是我喜欢的,当记者可能挺好玩,就填了这个专业,
家里也没有资源提前给我安排去参观学习报社电台是怎么运作的,
也不知道记者,编辑每个月的收入是多少,职业发展方向是什么,
最关键的事,还有那么多我也许也会感兴趣或从事的职业,我都是不知道的!

多年后我入职Google去香港出差,周末约见一个早年在豆瓣上认识的在香港奥美工作的北京女孩,
我们俩在大澳的海滩坐着聊各自的高中,这个只比我小一届的女孩本科就去了香港理工大学。
在2005年那个内地学生极少能有机会出境读本科的时候,
她的父母有一天回家拿了一叠报纸和宣传单,
里面都是介绍港校对内地招生的情况,他们决定走这条自主申请的路,
经过各种悉心准备,她用她并不是特别出众的高考分数,直接来到了香港,
本科毕业再加三年的工作经验,七年后她拿到了香港的永居,换了护照。
望着远处滔天的海浪,我心里默默感叹:
这就是信息不对称,这就是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前途啊!

我问Vic这个暑假还有什么安排,他说过几天跟他爸爸回趟中国,
主要时间是回老家陪爷爷奶奶,然后再留点时间跟爸爸去北京和西安,看看名胜古迹。
我说你怎么不和同学一起去毕业旅行呢?他说有同学组织去欧洲,但他父母不放心他去。
也就是说,如果这次不是澍主动提出邀请,他自己完全是听从父母安排的。

Vic的爸妈原先在南京有不错的事业,因生意原因在中年举家移民加国,
他们是非常传统的中国人,住华人社区,让孩子上华人多的学校,
接祖父母去加国带小孩,连给孩子报的课外体育运动都是亚裔玩得多的羽毛球。
Vic的中文之所以能保持不错的水平,大概也是如此的环境塑造吧。
他孝顺,细心,谦让,有礼貌,甚至国内同龄的孩子很多在这些方面都不如他,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不善表达和过于谨慎,正是中了西方人对华人的刻板印象。

我常常在想,我要怎么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中西文化都熟知且各自优点都兼具的人呢?
现实貌似是,如果不在他上小学前回国,
那么大概率他不会对中国文化有我们这样的熏陶和认知,不会理解中国人传承恪守的世俗规则,
他就是个香蕉人,看超级英雄动画,吃汉堡薯条,说话直截了当,还会常常把你怼得直翻白眼。
随着他慢慢长大,文化的差异可能会加深原本的代沟,
那些在超市经常可见的父母对孩子讲中文孩子用英文敷衍地回答的一幕,
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发生在我们身上。
接受这样的现实难吗?我不知道,我只能最大程度地去积极地影响他,无法逼迫。

 

【小孩不吃饭】

刚回美国的第一周,小孩倒时差倒不过来,
每天白天昏昏欲睡,晚上一两点醒来兴奋难耐玩到天亮。
可苦了我和澍,那一周几乎天天晚上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白天还得照常上班。

因为时差倒得费劲,所以他吃饭也没胃口,
想想也是嘛,睡觉都按中国的时间睡,怎么会按美国的时间吃饭呢?
可公公婆婆不这么想,尤其是婆婆,天天操心他不吃饭会饿着。

这次公婆跟过来再帮我们到七月底,七月初就要送他去day care。
第一周的周五晚上,澍实在看不下去他妈这么喂饭的样子,大吵了一架。
我也是尴尬,虽然我也看不下去,但这架总好过我去吵。

我跟公婆总体处得还可以,就在带孩子上有两点我不喜欢:
第一,他们听不得小孩叫和闹,对小孩有求必应;
第二,他们不尊重孩子,按自己的体验去推测小孩的冷热和饥饱。

第一条现在很明显得发展成小孩知道凡事都去找爷爷奶奶就能得到,
因为爷爷奶奶受不了他的哭声和求助,啥都给,只要他不再闹。
7个月时他看到桌子上的锡纸要伸手够,够不着就在那里叫唤,
奶奶想也不想就拿给他,结果他拿到了就放嘴里吃,吃了好多才让我发现满嘴银光闪闪。
后来还有好多次让我发现她给小孩玩瑞士军刀,遥控器,都是为了哄小孩,
一点都不去想这个东西适不适合他玩,万一吞咽了或弄伤自己怎么办。
现在在外面的时候他也依赖爷爷奶奶,动不动就要他们抱,
以前我爸妈在这的时候也没这么顺着他,他完全都能自己走,
如今越来越倒退,都是看人下菜有求必应给惯的。

第二条嘛就是家家户户都有的老生常谈,也是那天大吵一架的原因。
去年公婆第一次见宝宝的时候他已经将近五个月大了,
那时候正是八月盛夏,婆婆就操心小孩冷,一直叨叨到12月份,
每天都嫌我们给孩子穿得少了,会冻感冒了,要生病了,
可事实是,他确实没生过病,我们讲了千万次,感冒发烧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跟穿衣服多少没有关系,小孩子新陈代谢快,比大人容易怕热。
没有用,你说你的,她做她的。
然后就是吃饭,在小孩八九个月的时候其实是开始培养他自主进食的好时机,
但婆婆的理由是他自己抓着吃哪吃得饱,还是得塞得喂。
到现在15个月了,他愿意坐在餐椅上好好自己安静抓东西吃的次数少得可怜,
大部分时间都是奶奶在那里陪他边玩边喂,各种哄骗让他多吃一口,
甚至追下饭桌还在后面跟着一口一口地塞。
他经常吃了没几口就开始发脾气,把餐椅上的书和玩具都扔到地下,
有一次我在旁边看着他竟然拿东西砸我,我非常生气地拿东西摔回去教训他,
奶奶在一旁赶紧哄说哎呀你怎么跟孩子生气啊!
我TM差点怼过去不都是你惯的啊!他都不愿意吃了你还在逼,他当然要反抗了!

所以呢,现在只盼着7月底老人走,我们还能赶紧把他吃饭习惯给调整过来,
不然再这样下去,围绕小孩吃饭问题还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家庭内部矛盾和压力。
至少我和澍是在一条战线上的,爱吃不吃,不吃饿着,饿到你自然想吃就吃了,
哪有那么多循循善诱、威逼利诱,没那个时间陪你浪费。

【围城】

“你们想回国?疯了吧?大家都削尖了脑袋想走呢!”
“我们以后也是迟早要出去的,在国内养娃太拼了。“
”各种焦虑啊,比房子,比车子,比小孩上学,兴趣班,全是钱啊!一点都不快乐!“
”在深圳主城区要想过得还算体面,有自己的房子,那起码得年薪150万吧。“
“我跟我老公可能要假离婚一下,不然买不了第三套房子啊,还得发愁去搞那几百万的首付。”
“在上海现在买不起学区房就要去拼私立,拼私立就要补课啊,不然怎么办,去上菜场小学?”

”谷歌在美国还有什么新动向吗?我感觉也就吃吃老本吧,你们这么去养老也挺好。“
”我走前老板都给我升到6了,但我觉得还是没啥意思,
离职以后还挺开心的,现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安排自己的时间,这事我想了八年了啊!“
”国内都用微信工作啊,你看我有两个微信工作群,一个有老板在,用来接收老板有事没事布置任务的,
一个没老板在,是大家一起吐槽老板的。“
”我才不管那些销售抢单和收回扣的破事儿,我一不在上海买房,二不落户,不跟他们争这些,
反倒是公司需要我这样淡定的人,不然很多事是做不长久的。“
“咱们以前在外企真是象牙塔,现在出来自己做事跟工商税务卫检打几次交道就让你接接地气了!”


以上来自于我的北上深的同事,同学,朋友,
在过去半个月的回国和他们的交谈中,这些对话是主流。
他们都算是中上产阶级了,他们依旧很焦虑。
这焦虑情绪裹挟在QR code everywhere的方便快捷之外,
隐藏在潮流地标、珠光宝气的炫目之内,
稍作挑拨,就瞬间散开、缭绕。

用他们的焦虑来治愈我的焦虑,倒也是种办法。
围城啊围城,哪有好事都占尽的呢?
最后的赢家都是懂得取舍的,trade off嘛,
想清楚了,不纠结了,接受就好。